陈全兴:雪域高原护机人
  作者:范玉芳     时间:2025-08-06  点击量:   
【字体:

在海拔3400米的藏东高原上,雪峰连成片,机器的轰鸣声老远就能听见。一个年轻身影钻在三臂凿岩台车底下,动作麻利地做着维修保养,脸上沾着油污,眼神却很专注。他叫陈全兴,是工程辅助管理事业部大机维保技术队的队员。上班才一年,这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,已经能独当一面处理设备故障,在这环境艰苦的地方守着这些贵重机器,靠手艺和力气保障它们正常运转。

2024年7月,陈全兴从天津城建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。找工作时,他面临两个选择:要么去项目物资设备部做常规管理,安稳轻松;要么去高原,跟着三公司刚起步的大型机械施工队干,走专业技术路子。他没选轻松的,也没怕高原缺氧,只说:“隧道机械化是将来的趋势,高原上能学到真东西。”最后,他进了工程辅助管理事业部大机队,从这里开始了工作生涯。

单位对新来的学员挺照顾,生活工作都管着,既不严苛也不放纵。还给配了思想和业务两位师傅,订了阶段培训计划,大家一起学技术、传经验。

刚到高原,陈全兴就扎进了施工一线。放下行李,戴上安全帽,直接去了隧道掌子面,天天跟这些大型机械打交道。

队里就他一个大学生,大家都看好他,也常帮他。为了摸清设备性能,他跟着操作手一起吃住干活,学怎么操作。这些专业化的大机器,一般项目很少见,他学得特别认真。每天跟着机组转,在ZYS113G高原型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旁看岩石怎么钻,在WD200E双曲臂凿岩台车上记不同岩层的凿岩参数,在锚注一体机边算锚杆用了多少……每天都学新东西,越学越想学。

陈全兴学技术肯钻、有韧劲,带着股工匠精神。接触设备不光学操作,还钻进去研究内部构造,把机器拆明白练本事。设备坏了抢修、日常维护、班前班中班后检查,只要有问题,他就凑过去看、问。跟班三个月,他那本厚厚的笔记本,成了“高原隧道机械常见故障预判手册”,老师傅们都说管用,能像看心电图一样判断机器问题。

2024年10月,因为学得好、肯干,陈全兴正式加入大机维保技术队。队里就他和队长蔡铁两个人,要管着高原项目23台套、6大类关键隧道设备,得保证这些设备能正常转。

天冷的夜里,他也常守着修设备。有师傅带着,加上学的理论知识扎实,他进步很快。2025年3月25日晚上10点,进口工区的拱架安装台车出了问题:转向油缸关节销没设计润滑点,锈了磨坏了,销轴快从销孔里掉出来,固定的卡簧也变形没用了。当时没备件换,陈全兴蜷在设备底盘的窄小空间里,借着头顶微弱的灯光,用铜锤把偏移的销轴敲回去,拿电钻在满是粉尘的地方钻了个横孔,插上淬火的铁钉当卡簧用,最后浇上耐低温的润滑脂密封。干了六个小时,到凌晨4点才修好。刚回驻地把身上的油污冲掉,凌晨5点,斜井工区又出事了:双曲臂凿岩台车的凿岩机坏得厉害,协作方还拆错了液压马达,导致两个机器都停了。陈全兴抓起工具包,顶着风雪回进口工区,拆了备用的凿岩机马达,凭着对液压原理的了解,在冷天里把齿轮角度对好,自己动手把核心部件重新装起来。上午10点,凿岩机重新发出有力的冲击声,他靠着冰冷的设备钢架,擦了擦沾着油污的眼镜,安全帽带上结的冰珠,记下了这跨工区、熬了12小时的抢修。

进口设备的精密部件难修,陈全兴也敢上手。三臂凿岩车出复杂故障时,厂家售后来得慢、远程指导效率低还贵。他就翻图纸、总结每次修机器的经验,从照着图纸拆,到自己定拆装步骤,再到能提前看出隐患。修过一百多次后,现在拆蒙特贝凿岩机的核心部件、修液压阀块,他手里的工具用得就像自己的手一样顺,实战里练出了真本事。

上班一年,陈全兴在维保队成长很快,敢挑担子,跟着团队创下不少成绩。响应快,在高原复杂路况下,做到“半小时内到现场”,故障能及时处理,尽量不让机器停太久。能自主维修,团队一共修了300多次设备,94%的故障都是自己解决的,不用总指望厂家。陈全兴现在能自己给蒙特贝这些牌子的凿岩机做深度保养,常见故障也能诊断修复。省钱效果明显,他和师傅两个人,靠自己修机器、精细管理,已经给公司省了近百万的外聘维修费和误工损失,帮着公司降成本、增效益。

问他为啥能在高原待住,这个脸上带着高原红的年轻人摸着设备外壳说:“每次修好一个故障,看着机器重新动起来,隧道能多挖一米,就觉得啥都值了。这些设备不是冷冰冰的铁,是我们工程人打通雪山的伙伴。守好它们,就是守着工程的命。”他的笔记本边角早就被油污泡透了,第一页写的“以机械之心,铸高原长龙”,还能看清。

在高原这个大工程里,陈全兴只是个维保队员,身影不大,却少不了他。衣服上沾着油污,肩上扛着责任。他得了“集团公司先进见习学员”,还交了入党申请书,想跟着党员学,在党组织里锻炼自己。看得出来,他会接着凭着这股认真劲儿,在普通岗位上好好干,写出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。

陈全兴的“认真”,是扎根高原时对每台设备性能的深耕,是三个月记满故障手册的执着;他的“较真”,是寒夜抢修时对毫米偏差的较劲,是拆解“洋设备”时打破依赖的倔强。这份精神,让青涩学子蜕变为设备“主刀”,在雪域高原铸就铁建青年的担当,于平凡岗位刻下奋斗者的硬核印记。